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: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 > 症状表现

三部推拿法治疗颈源性眩晕技术

病症简述

颈源性眩晕是指由颈椎源性因素影响椎动脉形态学发生变化,或因椎动脉本身先天或后天因素,导致椎-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出现的以眩晕为主症的一种病症。本病又称椎动脉型颈椎病,近年来有明显低龄化趋势。

病因

颈椎源性因素

颈椎序列不整,颈椎生理弧度变直、消失、反弓或反弓成角,生理弧度过大,脊椎呈“C”型单向侧“S”型双向侧弯;寰枢关节失稳等。

椎动脉因素

先天致病因素:椎动脉纤细,椎动脉入横突孔或出横突孔位置异常,椎动脉粥样硬化或脂质沉淀。

后天致病因素:椎动脉受骨性、软组织性因素或交感神经因素所致的挤压、牵拉、刺激,引起椎动脉痉挛,导致椎-基底动脉供血不足。

或可继发于颈椎间盘突出、颈椎椎体骨质增生等疾病。

主要症状

主症

(1)眩晕,可表现为一过性、数天、数周、数月到数年不等。

(2)发作时常由视物旋转,不能起床,不能睁目。

(3)严重者猝倒,但神志清醒,无意识丧失。

兼症

(1)头痛,可与眩晕同时发作,也可随眩晕症状加重而出现。头痛多数为单侧,也有呈双侧的,常呈放射状,疼痛部位明确。亦有表现为后枕部痛。

(2)耳鸣,可与眩晕同时发作,也可随眩晕症状加重而出现,耳鸣常发生于单侧,少数可双侧,呈蝉鸣样、嗡嗡声、耳塞等表现。

(3)视物模糊,看景物像是蒙上了一层薄纱。

(4)恶心,多数欲吐,少数可有呕吐物。

(5)失眠,表现为不易入睡,或睡而不熟,似睡非睡。

(6)少数患者有血压异常,多数表现为轻度升高。

辅助检查

1.经颅多普勒(TCD):可见椎-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增快或减慢。

2.三维CT椎动脉血管造影(3D-CTA):可见椎动脉先天/后天致病因素,以明确诊断。

治疗机理与操作步骤

开源增流法

主要针对椎动脉起始段(V1段)纤细、椎动脉高位横突孔进入,引起的游离段过长而导致的椎动脉供血不足。

(椎动脉形态学表现:椎动脉自锁骨下动脉分出后表现为一侧或两侧纤细,椎动脉从一侧或两侧的C5,C4,C3横突孔进入,出现椎动脉游离过长。)

发病机理:当前、中、后斜角肌劳损、非特异性炎症、水肿、痉挛时,可刺激或假性压迫椎动脉起始段痉挛纤细;当椎动脉高位横突孔进入引起的游离过长时,还可受胸锁乳突肌痉挛、牵拉的影响,而引起始段的纤细痉挛,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。

取穴与操作

患者取坐位。

取穴:颈臂穴(缺盆穴内1寸)。

手法作用力方向:用拇指或示指罗纹面向内、向下方向作按揉法;

手法操作要求:一侧椎动脉纤细、痉挛者(该侧椎动脉血流速度改变),以纤细、痉挛侧为主,对侧为辅;两侧椎动脉纤细、痉挛者(双侧椎动脉血流速度改变),左右侧交替进行。

手法刺激时间:累计操作时间10分钟。

手法刺激强度:以患者能忍受为限。

手法作用频率:80~次/分钟为宜。

推拿作用原理:通过消除或缓解纤细侧椎动脉受前、中、后斜角肌和胸锁乳突肌的痉挛,降低炎症、水肿反映程度,从而减轻或消除椎动脉受刺激和压迫,使椎动脉舒张,血流量恢复正常或达到基本正常。

补偿平衡法

主要针对横突孔内段(V2段)椎动脉纤细、痉挛引起的椎动脉供血不足。

(椎动脉形态学表现:椎动脉在横突孔内段(V2段)形态学异常的主要表现为:椎动脉一侧粗大、对侧纤细,或一侧纤细、对侧正常,或两侧都纤细;一侧椎动脉受骨质因素的压迫,或受纤维束带的牵拉呈成角改变等。)

发病机理:可分为真性纤细和假性纤细两种情况,真性纤细表现为一侧明显纤细,造成对侧代偿而呈明显粗大改变;假性纤细常因颈部软组织劳损,椎间盘膨出或突出,颈脊柱序列不整,颈椎后关节紊乱等因素,激惹交感神经引起反映性缩血管作用,以致一侧或两侧椎

动脉呈纤细改变,当失去代偿平衡时则造成供血不足。

取穴与操作

患者取坐位。

取穴:两侧华佗夹脊(C1~C7),对应横突孔内侧段(V2段)椎动脉。

手法作用力方向:用一指禅屈拇指推法,使手法作用力作用于后关节。

手法操作要求:一侧椎动脉纤细、痉挛者(该侧椎动脉血流速度改变),以纤细、痉挛侧为主,对侧为辅;两侧纤细、痉挛者(双侧椎动脉血流速度改变),左右侧交替进行。对颈脊柱序列不整,颈椎后关节紊乱者,在仰卧位行牵引状态下行左右旋转手法,左右各一次。

手法刺激时间:累计操作时间5分钟。

手法刺激强度:以患者能忍受为限。牵引整复时,牵引力以患者足尖微微拉动为宜,旋转幅度控制在颈椎生理活动许可范围内。

手法作用频率:~次/分钟为宜。旋转整复手法在一个疗程内整复3次。

推拿作用原理:真性纤细者,主要通过推拿手法促使纤细侧椎动脉的舒张和健侧发挥再代偿功能,发挥补偿平衡机制。假性纤细者,主要通过去除引起纤细的因素,消除或减轻对交感神经的激惹而使血管舒张,建立补偿机制,起到有效增加椎动脉血供的作用。

解痉通畅法

主要针对椎动脉寰枕段(V3段)受椎枕肌、寰枕筋膜因素,引起的椎动脉痉挛,造成的椎-基底动脉(V4段)供血不足。

(椎动脉形态学表现:寰枕段主要表现为椎动脉纤细,或入寰椎横突孔位置异常;椎-基底动脉表现为一侧或两侧纤细、痉挛、串珠样改变,两侧椎动脉不组成椎基底动脉环(willis环)等。)

发病机理:椎动脉在寰枕段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,一是受椎枕肌(头后大直肌、头后小直肌、头上斜肌、头下斜肌)劳损、非特异性炎症、水肿、痉挛刺激的影响;二是受寰枕筋膜非特异性炎症、水肿、痉挛刺激的影响,两种因素均可直接刺激椎动脉而使血管痉挛纤

细,引起椎-基底动脉供血不足。

取穴与操作

患者取坐位。

取穴:风池穴,对应椎动脉寰枕段和基底动脉(V3、V4段)。

手法作用力方向:用拇指尺侧偏峰按于风池穴,手法作用力向沿寰枕关节向脊柱方向推动,宜左拇指推右侧风池穴,右拇指推左侧风池穴。

手法操作要求:一侧椎动脉纤细、痉挛者(该侧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变),以纤细、痉挛侧为主,对侧为辅;两侧纤细、痉挛者(双侧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变),左右侧交替进行。。

手法刺激时间:左右侧交替进行操作,时间10分钟。

手法刺激强度:以患者的风池穴有明显酸胀感受为宜。

手法作用频率:80~次/分钟为宜。

推拿作用原理:推拿手法主要作用于椎动脉在寰枕段两个因素的影响,一是消除或缓解推枕肌(头后大直肌、头后小直肌、头上斜肌、头下斜肌)劳损、非特异性炎症、水肿、痉挛对椎动脉所造成的刺激影响:二是消除或缓解寰枕筋膜非特异性炎症、水肿、痉挛对椎动脉的刺激影响,从而缓解椎-基底动脉(V4段)痉挛,使椎-基底动脉供血恢复正常或基本正常。

注意事项

1.推拿手法宜轻柔缓和,以患者不感到疼痛为原则;

2.作开源增流法(V1段)操作时,患者颈部略前屈,使前、中、后斜角肌放松,以利于手法作用深透;

3.作补偿平衡法(V2段)操作时,患者颈部略后伸,使两侧颈项肌肉放松,便于手法操作和深透;

4.作解痉通畅法操作时(V3、V4段),患者头部宜略后仰,使枕下三角区及寰枕筋膜松驰,以利于手法作用力深透枕下三角和寰枕间隙;

5.对颈脊柱序列不整,颈椎后关节紊乱者进行手法整复时,宜采用仰卧位操作,患者依从性较好,可消除其的紧张心情,配合密切。

6.在椎动脉形态改变部位明确的情况下,采用相应部位的一种方法操作即可改善症状;当椎动脉形态改变部位较多,诊断不明确的情况下,可三种方法联合应用。

7.注意颈部保暖,减少长时间低头作业,可减少眩晕发作次数,减轻眩晕程度,延长发作间期。

疗效评价

本法对颈源性眩晕疗效确切,临床研究表明:椎动脉形态学改变引起椎-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增快或减慢,导致小脑供血不足而成缺血性眩晕。

而用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关键技术在于:根据椎-基底动脉形态学改变或血流速度变化明确诊断,以及把握手法操作的作用点、作用力、作用力方向。

本法在不用任何药物的情况下,一般推拿3~5次即可见效,10次基本缓解或消除症状,最短治疗1次即可明显缓解。经随访,最长缓解期已15年未复发。临床治愈好转率可达95%以上,复发率少。

病例分享

患者,女,32岁。

主诉:头晕,眼胀、视物模糊、耳鸣、恶心呕吐反复发作16年余。

医院行中西医各疗法治疗16年,症状未有明显改善且逐渐加重。后出现较明显的焦虑、抑郁症状。予抗抑郁维持治疗,头晕症状仍明显。

医院头颅MRA示:未见异常。

门诊复阅MRA片,发现右侧Willis缺失(右后交通动脉先天性缺如,见下图),予椎基底动脉TCD检查示:基底动脉血流速减慢,提示小脑供血不足。

治疗予三部推拿法治疗1次,患者头晕头昏等症状减轻,予自拟益髓止眩方7帖,疗效后续呈现。

患者右侧Wiliis环缺失

?

赞赏

长按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湖南白癜风医院
湖南白癜风医院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ikakq.com/zzbx/8306.html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